什么是树葬,济南有树葬的公墓吗

作者:济南公墓    时间:2021-03-14    点击量:


      树葬是把逝者骨灰埋于树下的一种安葬方式,也即把逝者骨灰当做树木生长的“有机肥”,家属以认领树木的形式,把逝者骨灰安葬于树下,这样既节约了土地资源,又保护了生态环境。家属想念逝者时,可以来到树下诉诉衷肠,亦或给逝去的亲人送上一束鲜花以表示思念。

    树葬这种葬式,在我国的文献中有颇多记载《魏书·失传》云:“失韦国,父母死,男女聚哭三年,尸则置于林树上。”《周书·异域上》谓莫溪人葬俗是,“死者则以韦薄裹尸,悬之树上。”关于树葬产生的原因,也有诸多看法,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葬俗的出现于游猎经济又密切的关系。也有学者提出,古人认为死人的灵魂游荡在森林之中,就如生活在活人的身旁,这可能导致树葬之俗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树葬源于树居,原始社会早期,人类居住在树上,基于灵魂观念的考虑,先民认为人们在生之时既然栖息于树上,那么死去之后同样也会以“树”为“家”。但为什么人类会出现选择树来安放尸体,树在先民的观念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,这二者之间究竟有何联系呢?

    远古时代的人类由于对自身所处世界知之甚少,还没有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,于是产生了对万物的崇拜,认为万物皆有灵,于是各种崇拜之物大量出现,风雷雨电,甚至树木花草皆为神,对树的崇拜也往与上帝、祖先、山川崇拜结合在一起,例如《山海经》神话中昆仑山的景观之一就是其上的树木。

    昆仑之虚,方八百里,高万仞。上有千禾,长五寻,大五围。上有木禾,其修五寻,珠树、玉树、不死树在其西;绛树在其南,碧树、瑶树在其北。建木在都广,众帝所自上下。

    林木因其具有同山川相似的神性,亦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,如《周礼·山虞》记载其人的职责即为“若祭山林,则为主而修除”。古时不论天子、诸侯、大夫、百姓,必各自立社以奉神袛,而社通常的标志即是“社树”、“社林”。社树、社林作为土神乃至祖先神的象征,在上古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,成汤因“天大旱,五年不收,乃以身祷于桑林”即是有名的故事,所以社树、社林的存亡兴衰往往即代表总祀的命运。直到汉代,人们视林木为神袛之所在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汉末曹植亦曰:“桂之树,得道之真人咸来会讲仙,高高上际于众外,下下乃穷极地天。”与曹植的诗旨相同,和林格尔汉墓后室木棺前之壁画中绘有一株枝叶繁茂的巨大桂树,这显然也是幻想通过具有神性的树而使墓主的灵魂升入天国。


    树葬的出现并非偶然,随人类的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出现,与远古人类所处的生活环境、社会环境有很大的联系。在传统的土葬方式之中,对于仪式、骨灰的处理都是有讲究的,伴随着时代进步和人们思想的转变,生态的葬法也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和喜爱。树葬就是生态葬法之一。


   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,耕地有限,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.4亩,森林覆盖率以及人均占有木材的数量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。现在每年全国死亡人口大约1000万,如果沿用土葬,每年就要占用土地10多万亩,消耗木材300万立方米。虽然先民的树葬形式对于现代已经不是非常合适,但是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示。我们不妨改头换面一下,将逝者骨灰植于树下,通过对树的精心呵护来体现对生者的缅怀之情。植树自古都是人们大力推崇的善事,当后人坐在大树之下,对前人的思念与感恩之情会随树的生长而绵绵不绝,先辈的精神也早已与树合为一体。


    树葬的形式是将骨灰放于可降解骨灰罐中,一并埋入栽种有树木的土地中,随着时间流逝,骨灰罐和骨灰会与大地融为一体,从这一点来看,其实也跟土葬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。但这种形式是比较节约的,因为不需要准备占地的殡葬设施,当然大家可以选卧碑,整体也不会占用太大的空间,但对环境以及整体的美观性都会造成积极影响。济南有树葬的墓园还不多,很多人也会考虑风水因素的,因此在认购时要去现场看看环境,对环境和距离感到满意的话,还要看这里的设施,也就是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效果,要确保树是可以存活的,同时也要考虑树葬安置后在集体碑上镌刻名字的情况。

    

    以上就是关于济南公墓树葬的相关介绍,如需了解更多请关注www.fsygmw.com,或直接拨打咨询热线:13306408660,用心为您解决更多问题。